主 管 单 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 单 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南华大学
编 辑 出 版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编辑部
邮 发 代 号 42-165
国 内 发 行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湖南省报刊发行局
国 外 发 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南华大学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性高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医药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和特种医学中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如高血脂症、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和其他缺血性疾病等)中的研究论文(含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方法学研究)、诊治经验、文献综述、病例报道、知识讲座等。 办刊宗旨是:通过报道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疗法、新药物;介绍防治的新经验和新知识;既引导和弘扬我国的学术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将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世界和末来;又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查看完整简介>2025, DOI:
Abstract:
液-液相分离是细胞内生物分子凝聚形成无膜细胞器的重要过程,在细胞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液-液相分离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并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该文介绍了液-液相分离的概念和机制,深入探讨了液-液相分离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总结了液-液相分离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进展,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2025, DOI:
Abstract:
肠道菌群参与调节宿主免疫、消化、肠道内分泌系统功能,且通过代谢产物影响宿主神经信号传导及营养物质代谢。血管钙化是指磷酸钙在血管壁沉积,可继发于慢性肾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等代谢性疾病。近二十年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改变及其代谢产物与上述代谢性疾病血管钙化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文章针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张珂瑜,侯晓敏,邹佳佳,饶国娇,江雪露,董霖,施熠炜,秦小江
2025, DOI:
Abstract:
目的]研究杜鹃素对C57BL/6J小鼠离体肺动脉的舒张作用及机制。 [方法]麻醉小鼠,迅速取出肺组织置于4 ℃ K-H缓冲液中,显微镜下分离得到肺动脉,并剪成长约2 mm的血管环备用。(1)杜鹃素对小鼠离体肺动脉静息张力的影响:选取具有活性的小鼠肺动脉环,在静息状态下加入不同浓度的杜鹃素(10-6、3×10-6、10-5、3×10-5及10-4 mol/L)。(2)杜鹃素舒张小鼠肺动脉实验:苯肾上腺素(PE,1 μmol/L)或KCl(60 mmol/L)诱导小鼠肺动脉收缩达到平台期后,加入不同浓度的杜鹃素(10-6、3×10-6、10-5、3×10-5及10-4 mol/L)。(3)杜鹃素抑制肺动脉收缩实验:在加入或未加入杜鹃素的情况下,加入PE(10-9、3×10-9、10-8、3×10-8、10-7、3×10-7及10-6 mol/L)或KCl(20、30、40、60、80及120 mmol/L)诱导小鼠离体肺动脉收缩,并记录血管张力的变化。(4)无钙或复钙实验:在加入或未加入杜鹃素的情况下,记录小鼠离体肺动脉在无钙或复钙{2.5 mmol/L[Ca2+]ex}状态下血管张力的变化。(5)杜鹃素舒张小鼠离体肺动脉与钾离子通道的关系:首先用60 mmol/L KCl溶液收缩小鼠肺动脉至平台期,随后分别加入3 mmol/L 4-氨基吡啶(4-AP)、2 mmol/L四乙胺(TEA)、30 μmol/L BaCl2和10 μmol/L格列本脲(Gli)处理15 min,最后通过加入浓度梯度杜鹃素对肺动脉进行舒张。 [结果]杜鹃素对静息状态下小鼠肺动脉张力无明显影响,但对PE和KCl诱导的小鼠肺动脉收缩具有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3×10-5 mol/L杜鹃素预处理显著降低PE和KCl诱导的小鼠肺动脉最大收缩(P<0.01),以及显著降低在无钙或复钙条件下KCl诱导的小鼠肺动脉收缩(P<0.01)。加入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阻滞剂4-AP显著降低杜鹃素对小鼠肺动脉的最大舒张率(P<0.01),而加入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阻滞剂TEA、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阻滞剂BaCl2或ATP敏感钾离子通道阻滞剂Gli对杜鹃素的舒张血管作用均无显著影响(P>0.05)。 [结论]杜鹃素对小鼠离体肺动脉具有舒张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开放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相关。
李曼,陈彦宇,夏梦蝶,徐倩,周雅婷,张华玉,刘录山,唐志晗,彭娟
2025,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影响腹主动脉瘤(AAA)的进展及机制。 [方法]选取6~8周龄ApoE-/-小鼠构建小鼠AAA模型:通过皮下植入微型渗透泵,持续输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高脂喂养28天后处死。收集人和小鼠正常腹主动脉血管和AAA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PCSK9在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不同浓度的AngⅡ处理原代培养的C57BL/6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VSMC)24 h后,检测PCSK9 mRNA和蛋白表达。建立PCSK9过表达和敲低细胞模型,检测线粒体活性氧(mtROS)、线粒体膜电位(MMP)、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及Z-DNA结合蛋白1(ZBP1)蛋白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多个单细胞测序的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来获取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并探讨其在AAA中的表达及作用。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人和小鼠的AAA组织中PCSK9的表达增加(P<0.01),并与平滑肌存在共定位。AngⅡ呈浓度依赖性促进mVSMC中PCSK9的表达,2.0 μmol/L AngⅡ组PCSK9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增加2.9倍和1.1倍(P<0.01),这一效应最为显著。成功构建PCSK9过表达和PCSK9干扰mVSMC模型后,PCSK9过表达导致细胞内mtROS增加,MMP下降,MPTP开放增加,细胞活性下降(P<0.01);PCSK9敲低可以减少AngⅡ引起的mtROS增加、MMP下降和MPTP开放;与siNC+AngⅡ组相比,siPCSK9+AngⅡ组mtROS减少,MMP和MPTP的荧光亮度增加(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ZBP1是AAA中核心差异表达基因。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人和小鼠的AAA组织中ZBP1的表达增高,并与平滑肌存在共定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PCSK9或2.0 μmol/L AngⅡ处理均可增加ZBP1蛋白表达(P<0.01),敲低PCSK9可减轻AngⅡ引起的ZBP1表达增高(P<0.05)。 [结论]PCSK9可能通过诱导平滑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损伤,激活下游分子ZBP1导致细胞损伤,从而促进AAA的发展。
2025, DOI:
Abstract:
目的]研究低压低氧对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和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21%氧浓度)和低氧组(3%氧浓度),48 h后检测细胞坏死性凋亡,Western blot测定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选用健康雄性ApoE-/-小鼠,予以高脂饮食喂养,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压低氧组,16周后检测小鼠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HE染色观察粥样斑块面积和坏死核心大小,Masson染色检测斑块内胶原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斑块中巨噬细胞数量和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低氧引起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增加(P<0.01),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可减少低氧导致的细胞死亡(P<0.05);低氧导致巨噬细胞中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1(ADAR1)的表达减少(P<0.01),Z型核酸结合蛋白1(ZBP1)、磷酸化受体结合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RIPK3)和磷酸化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p-MLKL)的表达增多(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低压低氧组ApoE-/-小鼠的血脂水平无显著改变(P>0.05),血清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1β、IL-6和MCP-1)升高(均P<0.0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增加(P<0.05),斑块内坏死核心面积增加、胶原含量减少、巨噬细胞数量增加、ADAR1表达减少、ZBP1和p-MLKL表达增多(均P<0.01)。 [结论]低压低氧引起巨噬细胞中ADAR1/ZBP1表达失衡,激活RIPK3/MLKL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增加斑块坏死核心面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增加。
2025,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灯盏花乙素(Scu)调控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激活转录因子4(ATF4)-C/EBP同源蛋白(CHOP)通路拮抗2,2-偶氮二(2-甲基丙基咪)二盐酸盐(AAPH)诱导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AEC)损伤的具体机制。 [方法]用Scu对HAEC进行预保护,再用AAPH诱导HAEC损伤,探究Scu对HAEC损伤的具体分子机制。将细胞分为对照组、AAPH组、AAPH+Scu低、中、高剂量组,测定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H-ST)的含量,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率,RT-qPCR检测细胞中PERK、真核起始因子2α(eIF2α)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细胞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p-PERK、PERK、eIF2α、p-eIF2α、ATF4、CHOP、Nrf2、Bcl-2、Caspase-3及Caspase-12蛋白的表达。为了进一步探究Scu拮抗HAEC损伤的分子机制,采用基因沉默技术抑制HAEC中PERK的表达。将细胞分为五组,分别为对照组、AAPH+si-con组、AAPH+Scu+si-con组、AAPH+si-PERK组、AAPH+si-PERK+Scu组,采用RT-qPCR检测si-PERK干扰后细胞中PERK、eIF2α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si-PERK干扰后细胞中PERK、p-eIF2α、eIF2α、ATF4、CHOP、Nrf2、Bcl-2、p53正向调节因子(PUMA)、Caspase-3及Caspase-12蛋白的表达。 [结果]Scu干预后细胞内ROS含量及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Scu可下调PERK、eIF2α mRNA的表达,并下调GRP78、p-PERK、p-eIF2α、ATF4、CHOP、PUMA、Caspase-3、Caspase-12以及上调Nrf2、Bcl-2蛋白的表达(P<0.01)。用si-PERK干扰后,细胞中PERK、p-eIF2α、ATF4、CHOP、Nrf2、Bcl-2、PUMA、Caspase-3、Caspase-12蛋白的表达以及PERK和eIF2α mRNA的表达与未干扰前有显著差异(P<0.01),证明Scu发挥抗内质网应激及细胞凋亡与其调控PERK-Nrf2/ATF4-CHOP通路密切相关。 [结论]Scu通过调控PERK-Nrf2/ATF4-CHOP通路抗内质网应激及细胞凋亡,从而有效减轻AAPH诱导的HAEC损伤。
2025, DOI:
Abstract: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对心肌重构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分析2021年1月—2022年7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一科因急性前壁STEMI,住院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规律随诊的患者的资料。根据caIMR值将纳入患者分为低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L-caIMR)组、中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M-caIMR)组及高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H-caIMR)组。分析比较三组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包括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厚度、二尖瓣口血流速度E/A、二尖瓣环间隔侧e′及二尖瓣环侧壁侧e′等,并比较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共入选急性前壁STEMI患者75例,其中男性55例,L-caIMR组、M-caIMR组和H-caIMR组分别为26、26和23例。与L-caIMR组比较,M-caIMR组和H-caIMR组左心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在PCI术后1个月时呈增加趋势,且H-caIMR组增加幅度大于M-caIMR组(P<0.05)。与L-caIMR组和M-caIMR组比较,H-caIMR组射血分数在术后1个月、3个月时显著降低(P<0.05)。与L-caIMR组比较,M-caIMR组和H-caIMR组在术后6个月时二尖瓣口血流速度E/A,以及在围手术期和术后1、3、6个月时二尖瓣环间隔侧e′和侧壁侧e′均显著降低(P<0.05)。与L-caIMR组比较,M-caIMR组和H-caIMR组外周血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呈上升趋势,且H-caIMR组上升幅度大于M-caIMR组(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caIMR是IL-1β和IL-6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论]急性前壁STEMI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可能参与心肌重构过程,炎症反应在其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2025, DOI:
Abstract: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并发心力衰竭(HF)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血清心肌营养素1(C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样蛋白3(ANGPTL3)水平的变化,并分析两者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于医院行PCI术的CHD并发HF患者199例。比较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术前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PCI后随访统计预后情况,将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其余纳入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一般资料及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HD并发HF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CT-1和ANGPTL3单独及联合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心功能Ⅰ级患者比较,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患者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升高(P<0.05);与心功能Ⅱ级患者比较,Ⅲ级和Ⅳ级患者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升高(P<0.05);与心功能Ⅲ级患者比较,Ⅳ级患者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518,95%CI:0.408~0.613,P<0.001;r=0.737,95%CI:0.666~0.794,P<0.001)。患者预后不良率17.93%。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升高(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病变血管数量≥3支、院外不规律用药、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是CHD并发H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T-1和ANGPTL3联合预测CHD并发HF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它们单独预测,特异度与单独预测基本相当。 [结论]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在CHD并发HF行PCI术患者中异常升高,两者与患者心功能及预后密切相关。
2025, DOI:
Abstract: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类型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肾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肾功能异常以及药物难以控制的难治性高血压。该文报道了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导致的难治性高血压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在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盐酸特拉唑嗪、厄贝沙坦、卡维地洛、琥珀酸美托洛尔和盐酸地尔硫卓等药物的情况下,仍不能控制血压在理想范围内,需硝酸甘油持续泵入降压。进一步查肾动脉血管成像提示左肾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在接受肾动脉狭窄处支架植入术后,仅口服盐酸特拉唑嗪、苯磺酸氨氯地平及盐酸地尔硫卓,血压即可控制达标。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众多,该文就肾动脉狭窄这一常见病因作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以加深对继发性高血压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漏诊或误诊的发生。
2025, DOI:
Abstract:
N6-腺苷酸甲基化是真核生物中最普遍的mRNA修饰,脂肪量和肥胖相关蛋白是其去甲基化酶,可有效去除mRNA的N6-腺苷酸甲基化修饰,与肥胖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脂质驱动的血管壁慢性炎症性病变。研究发现脂肪量和肥胖相关蛋白介导的N6-腺苷酸甲基化可能通过脂代谢、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巨噬细胞泡沫化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2025, DOI:
Abstract:
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与非糖尿病相比,T2DM患者患心脏疾病的风险更高,其患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多项临床试验证实,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除了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外,还可以降低T2DM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本文就近年来GLP-1RA介导的心脏保护机制的进展作一综述,阐述GLP-1RA对心脏特定细胞的保护机制,进一步探讨其对心力衰竭(HF)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提供帮助。
2025, DOI:
Abstract: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病变,其早期表现为血管内膜增生和斑块形成,晚期可因斑块受侵蚀后破裂而引发血管事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动脉中膜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扮演着血管重塑的关键角色,其表型转化对维持血管内稳态具有重要影响。囿于方法学限制,既往对VSMC功能的认识有限;随着谱系追踪技术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VSMC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得以深入探索。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新兴的VSMC的研究方法,并针对VSMC表型转化在血管重塑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综述。